您当前所处位置: 米胖旅游网 > 上海旅游 > 上海旅游攻略 > 上海人游上海不过如此

上海人游上海不过如此

http://www.mipang.com时间:2010-12-01  来源:米胖旅游网  点击:4358
某天收到朋友转发的信,看到一位香港同胞对上海和上海人的不满,充满着大殖民色彩,好像要为香港喊冤似的。我作为一个去过香港的上海人,看过香港的城市建设和人文景观,忍不住要说,兄弟,讲话牙齿咄咄齐。(以下蓝色文字是那位仁兄的原文)

在上海工干的香港人的我,近年不论去到那里,上海人总爱跟香港人比较,说到:“我们上海现在跟你们香港差不多了。”真的讨厌到不得了,真的不论从上海客户口中,到街上的的士司机也这么的爱跟香港人比较。起初觉得少部份人如此,不必计较,但后来在上海久了,听得多听厌了,现在我会不客气地跟上海人说:“上海现在还有四成多的人口是文盲,怎样跟香港比?”窒到上海人面红耳热,不知所措,坐立不安,十分可怜。

我是上海人,去过香港,不是公干是带着万分闲散的心情去游玩,即便如此,香港这个城市仍然没有给我太好的印象。不是不好,是觉得没有我想像中的好,没有香港人自诩得那么好。如果倒退十年,我可能会象刘姥姥进大观园那样,睁大眼张大嘴,满目新奇战战兢兢地走在香港的大街上,心中生出许多羡慕和惊叹同时也满腹自卑。但现在,我从容地走在弥敦道上,感觉和上海没什么两样,两边多是专卖店、金店,还有贴满大甩卖标签的店铺,里面外面都是人,商品堆在中间的大桌子上,这情形和上海马路上那些“清仓处理”如出一辙;还有屈臣氏、7-11这样的超市便利店,在上海也比比皆是,所不同的是上海没有7-11,但诸如好德、良友、易购、可的这样的小超市也是一个道理;至于著名内地的莎莎、卓悦等等化妆品天堂也不过是集真货假货水货于一起的化妆品超市而已,在上海的迪美里某个号称全日本、香港进口化妆品的商铺里看得到完全相同的情形……

不知道“上海有四成多的人是文盲”,这个数据从哪里来?也许从你住的某老弄堂,人均年龄超过80的那条里调查出来。事实上上海文盲的比例很小,初中文化程度以下的恐怕也超不过四成。但香港呢?你有没有想过,在香港有多少人可以听懂国语,更别提顺畅地读写国语了。写下的是广东话里的怪字,那些字典里都没有的字是香港人的骄傲吗?一个中国人连自己祖国的语言都听不懂说不好,还有什么资格去说别人呢?!我没有调查过香港的文盲有多少,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听得懂国语的不多,会说的就更少。记得在某咖啡馆,我点了杯西洋菜蜜,服务生在一边挪噎了半天,叹了口气,说,hot or cool。原来她发不了“冷”和“热”这两个音。我回答,冷的。她如释重负。这是殖民地的通病,大英帝国让这些黄皮肤黑眼睛从小接受他们的教育,香港人不知应该为自己接近国际而骄傲还是为自己丧失民族根基而失落。倘若你问我“上海现在还有四成多的人口是文盲,怎样跟香港比?”,我会用上述语言回答你,恐怕面红耳热、不知所措、坐立不安、十分可怜的是你吧

香港是全球第四大金融中心,基建设施连年夺得国际大奖。相比之下,在上海高楼大厦乱起,中央一声令下,样样大干快上,大锣大鼓,现在六七成掉空,租不出,卖不去,三分成果,七分吹牛。天桥马路大兴土木,数量一流,质量三流,有建设无管理,虚有其表。上海官员现在还天真地相信盖的大楼越高越多,便越代表现代化建设“斗争”成功,却忽略了中央要求的其它法治,廉政,环保的政策。要知道,外国人对一个城市的评价,不是单算它有多少高楼大厦,基建工程怎样浩荡的。硬件故固然首要,但软件的配合更重要。

大概你是看了太多香港的媒体报道,以为共产党办事就是这样没有规划,以为还是那个大炼钢铁,中央一声下百姓把锅砸的年代。上海高楼大厦不是乱起,而是速度太快让你看花了眼。“六七成是空楼”这个数据恐怕也经不起考证,在上海,环线以内的那些新楼盘,房子还没盖好,好的楼层就订完了。香港的楼卖得出是因为少,香港太小,地稀人稠,连小山顶上都会盖一群三十几层的高楼,即便如此香港的住房问题依然严重,想想不久后上海的普通老百姓用不多的钱就都可以住新楼房,香港人该是羡慕的吧。

说到建筑,我觉得香港更没什么好神气的,特别是现在。上环算是香港最繁华的高级金融区吧,那里高楼林立,精英、白领出入,是很有气质的地方,可是和上海的陆家嘴比比,宽阔的马路、大片的绿地、漂亮的写字楼,我看不出哪一点输给上环。

铜锣湾、尖沙嘴该是最繁华的商业区,时代广场是挺大的,看过淮海路上的大时代广场连卡佛后觉得,不过如此,甚至广场门口那个标志性的大钟都没有上海那个来得大气。周围那些纵横阡陌的街道很繁华,尽是商店,符合商业区的规格,和上海那些由淮海路延伸出的陕西路、茂名路、常熟路差不多,配合主要街道形成个繁华特色的区域。但是,即便在时代广场这样漂亮的大楼旁,也有幢外表斑驳的老屋,黑黑的、潮潮的,好像随时都要倒下去的样子,在时代广场的旁边,象是个靠着如花似玉姑娘的乡下穷亲戚。据说,政府曾经要动迁这楼,可是无法说服二十多个股东一致同意,于是作罢,象这样的问题老楼在香港还有很多,有点煞风景。

尖沙嘴的海港城是个香港人都比较喜欢去的购物天堂,大致就是恒隆广场加锦江迪生再加美美百货在底楼,二楼三楼是梅隆镇伊势丹再混杂其他百货大楼里的本土名牌以人民广场迪美的形式表现,当然还加点宜家这样的边购物边用餐喝茶的休闲地,还有可以到阳台看看海景,虽然和海南岛的海景相比远开八只脚,但毕竟聊胜于无。

说到了海,有香港人为之骄傲的维多利亚海港,慕名去参观,却没有看出比外滩更美丽的景致,心想晚上看也许更好,放焰火那天看也许还要好。到此一游地拍了些照片带了回来,朋友们无一不说,啊,这就是香港海,跟黄浦江差不多嘛。

香港有水,也号称有山,上太平山顶看夜景是香港电视剧里常用的片段,和到罗马许愿池许愿一样浪漫。上了山顶的确看到了香港美丽的夜景,灯火辉煌,可是没有象到庐山黄山山顶那样一览众山小的豪情,没有山的感觉、山的气息,象站在高高灯塔里一样。在上海,要看同样漂亮的夜景不难,金茂88层顶楼和东方明珠观光球里都能实现,甚至在我家大楼顶楼也能看个七七八八。

有山就有庙(庵、道贯),香港的黄大仙在内地非常有名,因为电视剧里常有到黄大仙求签的桥段,以为是如何了得的一个地方,去了大跌眼镜,不跟西安法门寺、不跟杭州灵隐寺、甚至不跟上海的龙华寺静安寺比,就跟上海以前南市区那些白云庵、白云贯相比,香港人恐怕也难有底气说好。

香港人人均收入达港元壹万伍仟肆佰元,名列全球十大榜内第六名,但上海人人均工资才得壹仟几佰。上海高楼大厦处处,拐过弯走到大街后面看看,上海的小市民□还在住烂屋烧煤饼。上海人自称上海为东方巴黎,但相信说着这句话的人连巴黎也未去过。在上海外滩路上三五成群的上海人,吱吱喳喳咀巴不停地吵吵闹闹喧哗着,跟那些举止优雅,谈吐温文有礼的巴黎市民的质素相差太远。能够穿着睡衣走到街上跟人吵架的奇景,全大陆的大城市中,相信亦只有上海这个地方能够让你见识得到。

首先,你对基本的经济概念都不清楚,收入高并不代表生活水平高,人家越南人动不动就甩出1万吃碗面,你比得了?!香港人收入高,但消费也大到呀:供楼,同样是五六千,在上海可以买放四袋大米的空间,在香港只能得到立把扫帚的地方;喝杯可乐,上海超市里一块七一块八,香港呢,即便在旺角油麻地这样的“下只角”也要六七块;街边茶餐厅随便吃碗馄饨面十元十五元,在上海用这些钱吃生煎馒头,不撑死你才怪;乘地铁,二号线过江,两块钱就可以了,在香港,过江就11元起板。在香港除了买衣服价钱和上海落差不大甚至还有比上海便宜,食、住、行哪样都高价。港元一万五,在上海,还称不上白领标准呢,得意个啥?你拿香港工资在上海生活当然觉得很阔绰,自觉高贵不少,得了便宜还卖乖,是很多香港人在上海的恶劣行径。

再说说住烂屋烧煤饼的上海小市民吧。的确,上海的棚户区没有完全消灭,的确也有几户人家挤在一个石库门里用一个厨房和厕所的情况。其实再发达的城市也会有其落后的一面,纽约算发达吧,住地下室的不还有吗,流落街头的不很多吗?即使在巴黎米兰、罗马这样充满艺术气息的城市,仍然有简陋的房屋、落魄的人群,这是无法避免的。还是回到香港,难道香港没有这难看的人文景观?不说《重庆森林》里这样所谓的公寓,也不谈《古惑仔》里混乱的街市,更不提比上海棚户区的危房更恐怖的笼屋,单说我见到的。

香港有很多大型广告牌,有一幅让我印象特深,暂且称为香港的自身广告,标语很响亮――动感之都是香港,灯火灿烂油尖旺。旺角这个地方和上海的南市以及西部的曹杨或者东北角五角场地区有点相似,有些俗气的热闹和繁华。的确灯火灿烂、的确繁华热闹,香港人的经济意识很强,再小的街道、再窄的门面都会开店,当然不是铜锣湾那里的有格调的店,多是茶餐厅、饮料摊、书摊、杂品店等等,其实是最有旧香港味道的地方。门面中间留一小条楼梯,长长的、窄窄的、通向幽暗的楼上,通常看不见拐弯,也很容易被忽视,一走就走过了。有的楼道墙壁上会有醒目的指示,多是些便宜的色情场所和同样便宜的私人妇科医室,那些多少有些猥琐的事情就这样张扬着,这许又是一种文化吧。

说到这个,很容易想起那条钵兰街(也许写错,读音就是这样的),又叫上海街,却是有名的红灯区,这让我这个上海人多少感觉不太舒服,心里想,是否上海开放到香港这个程度,也会在香港路上大规模地建造怡红院呢?整条街满目是招牌,用最醒目的亮黄色荧光纸或荧光笔写着诸如“波霸北妹”之类的文字,招摇、文明地做着性交易。

不远就是有名的女人街,类似以前华亭路那样的连体小摊,卖假名牌和各种小玩意儿。一圈逛下来,感觉更象上海七浦路的服装市场,那些粗制滥造的假名牌做得哪有华亭路的精细,更象是乡办作坊里成批出产的物件。更难找到有香港特色的东西,可是细细一想,什么东西有香港特色呢?倒一时没了答案。

看到街角的串串香(我忘记该叫什么,就先这么叫吧),就是猪肚、牛肉、猪舌、猪肠、鱿鱼、鱼丸、鸭肫等等串成串,用卤水煮,再沾上酱,通常是漂亮的桔红色,吃起来很好吃,这许是香港最大的特色吧。突然想起多年前看的一部喜剧片,吴孟达问周星驰,到了香港有什么计划啊,周星驰站在船头一脸严肃,郑重地说,我-要-吃-一-串-鱼-丸,吴孟达当即昏倒在地。喜剧归喜剧,这个小细节至少说明了在香港吃鱼丸是重要人文景观。这和上海城隍庙的小吃一样,廉价却不低俗,也是这个城市很鲜活的元素。

香港人住烂屋的很少吗?我看到的就不少。那些通过小楼梯上楼的房子比比皆是,单看楼道就知道有年头了,老得都快坍塌下来。成片成片,却只有可怜的几个通道甚至仅一个出口。同行的朋友感慨,难怪常听说香港祖屋着火人们会选择从窗口跳下,原来真的是楼梯太小有太少啊。

香港有半山的豪华别墅,上海也有,你没有看到罢了;上海有人住房简陋,香港也有,我看到了。拿自家的长比人家的短,你这香港仁兄未免太小家子气。

刚说了房屋,再说你所说的在外滩吱吱喳喳的上海人。拜托没搞清楚就不要乱说,你以为在上海说你听不懂的话的就一定是上海人?外地民工来的,先生!大多数上海人在城市生活久了,已经学会在公共场合低声细语,除了吵架。那些外地来的朋友,是习惯了家乡空旷的环境,爽朗、质朴、大声,要他们完全融入这城市的气氛要给他们点时间。说到哇啦哇啦,其实我想说哪里没有啊,香港人的语言本来就是很生硬的,少了江南人吴侬细软的客气,经常看到两个香港女人讨价还价,也是哇哇声音刺耳,这样的情景是最生活的、最常见的,或许不能代表全部香港市民,但至少是存在的。

说到人均教育水平,上海怎跟别人比??别人的发达国家,不用说普通公民,就算街上的乞丐,也气质优雅,能拉小提琴,能画油画,仪容整洁,相比之下,上海的乞丐,就甚至连数学上最起码的加减乘除也未能弄得清,上海人就何事也喜欢拿来跟人家攀比,但真的没辨法,现在就算拿乞丐来比,欧州的乞丐也比上海的乞丐质数高得多。上海就是连乞丐也比不上别人的乞丐。

看到这里,我不禁为这同胞感到汗颜,这么媚俗,居然拿类似“外国的月亮总比中国的圆”这样的话来贬低自己的同胞。你去过国外吗?衣衫滥褛和流浪狗抢东西吃的乞丐也有,你没看到吗?你所说的文明乞丐其实算是卖艺人,所得的钱应该说也是劳动所得而非乞讨。上海地铁徐家汇站里曾有个弹吉他的年轻人,边谈边唱,唱苏永康的歌,唱得非常好,他穿得很干净,头发也没有粘连,甚至指甲缝里都不曾有黑黑的污垢,不管周围人怎样对他漠视,他认真地弹唱,仿佛在举行一个无所谓有没有听众的演唱会。我听他唱了一首歌,在吉他前的盒子里扔了几个硬币,不是施舍,是对他劳动的回报。在香港不曾有机会看到这样的卖艺者,偏巧看到过几个真正的乞丐,很没有创意地坐在地铁口捧着破杯子,让里面的硬币晃出声音,提醒各位路人――这儿有个可怜人。

说起教育,香港的教育水准很高吗?有几所国际承认的大学?有人仗着到外国念书,拿个ABCD文凭就到国内唬人,搞什么,在中国会放洋屁有什么用,一句“中国人连中国话都说不好”就足以把你打倒

看看上海人排队等公共巴士时那种争先恐后,丢脸的丑态,在上海广阔的广场上,百货公司的大门前,三五成群穿着老土西装(很多人袖上的招牌还是舍不得剪掉的)的上海男人随处蹲在地上,旁若无人地吵吵闹闹喧哗着,还一面吵着一面随地吐痰的奇景,便可得知上海人的平均质数如何。幸好迪士尼有眼光在香港兴建,要不然在上海的话,相信用来把满地痰积的上海迪士尼消毒的消毒药水,也会花费也不。到时或会影响迪士尼的业绩,更严重的是迪士尼会给外国人起一个新名:“浓痰上海迪士尼。”到时影响迪士尼的企业型象,股价急泻,便后悔莫及了……

香港毕竟不是个海纳百川的地方,上海的流动人口就有400多万,一个香港

人,在上海,哪里分得清本地人还是外来人。很显然,你又把民工们归到上海男人那里,而且把他们作为上海男人的代表和典范,我又一次摇头苦笑。随地吐痰是很不卫生,但这并不是上海男人的习惯,而多是农民兄弟的习惯。

这也难怪他们,家乡随处是泥土,吐在地上相当于施肥,符合自然生态环境,无可非议。他们忘记自己在上海,在钢筋水泥的丛林,没有泥土,只有痰盂,这需要舆论宣传,也需要大家监督和容忍。

站在百货公司门口的上海男人大多是等人来的,肯定穿着得体甚至时髦。而那些无所事事的民工是为了打发寂寞来凑热闹,只要不闹事,谁也不会驱除他们。上海人都以宽阔的胸襟容纳下了他们,哪有你这个香港人指指点点的资格?

说说香港男人吧。好像在街上闲逛的并不多,三五成群地凑热闹也很少,似乎象人们说的香港男人很忙碌。都是很高尚很高级很有格调的人吗?不见得。色狼不少,大多是有色心没色胆的,这是同行女性一致的感觉。香港可能真的不是盛产美女的地方,仅有的几个不做明星也已经移民,本地男人饱眼福的机会并不很多。同行女性被骚扰的倒没有,被死盯或试图骚扰的不少。当然,色狼到处有,香港比较多,仅此而已。关于迪士尼,很不幸,最新消息,迪士尼打算在上海投资,在浦东或更远的崇明岛,没听说过吧。

近年来,上海人就连做梦时也想着要跟国际接轨,但现在从各方面看来,除了在夜生活的消费高能够接轨之外,其它在社会的廉洁,法治,平均教育水平,甚至乎最起码在店铺的服务效率,态度,上海人等巴士时的秩序,跟合格的水平相差还很远,将来相信数拾年后会有所改善,但肯定的是至少要过两代人才可追得上。上海外滩的靓景是一回事,上海的人口的平均质素也是另外一回事,上海各方面的内涵却是令人失望,更加是另外的一回事。

有一句说一句,香港的某些地方还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比如乘电梯都靠右,好让赶时间的人从左边通过;比如营业员礼貌和气的态度(当然也不是全部,我在海港城买衣服的时候,试了两件衬衫觉得不合适没买,营业员小姐极其隐蔽地白了我一眼,碰巧被我看见,我再看她,她一低头叠衬衫去了。这是我多次购物中仅有的一次小小的不愉快);再比如排队上厕所,不会象上海有些地方很不礼貌地对着一扇扇门前排队,而是排在总门外面……诸如此类的小事,是城市文明的元素,上海人能做得到,应该不用等几十年。

写到这里,有点累了,不想,人家的聊聊数笔竟引起我强烈的反驳欲望,让我觉得,如果不说,憋得慌。

不知道写这文章的兄弟在上海受过什么刺激,觉得这个城市那么差劲。我只看到了他强烈的大殖民气质,这是种怎样的气质呢?打个比方。一对有钱夫妇生不出孩子,花了些钱在医院里偷了个孩子。若干年后,生父母知道情况要回了他,不想,过过了锦衣玉食日子的孩子回到工薪阶层父母的身边后不仅没有高兴,反而嫌弃生父母有这样那样的缺点,总之是看不惯,更看不起自己的亲兄弟。当兄弟钩住他的肩膀表示哥俩好,他一把推开,心说,我这般高贵身子,岂能和你同流合污?香港人就象那个孩子,以为受了大英帝国的教育,会两句英文就高人一等了。把别人的友好当做敌意,把别人的接近当做攻击。

如果那么不喜欢上海,来上海公干什么?还不是觉得内地赚钱机会比较多比较好?你大可不必低下高贵的头颅来上海,你要走,上海人也不会象留住焦裕禄那样一把鼻涕一把泪地扯你的衣角。如果你看不上上海市民的种种,有个方法很简单,闭上你的臭嘴巴,回香港卖鱼丸!在香港,看香港人的脸,听香港人的话,赚香港人的钱,呆在你喜欢的香港去孤芳自赏吧!

小妖

2002年3月29日

愤然回复

--------------------------------------------------------------------------------